据科学机构的试验表明,购物成瘾可以定义为一种“对某种行为或某个物质的持续的、无法控制的依赖”。而购物成瘾通常和其他成瘾症状有相同的模式。女人的购物成瘾和男人的游戏成瘾其实内在原因一样。
——首先是出现对购物或购买某件东西的期待;
——然后是购物或购买经历本身“通常被描述成一种愉悦甚至狂喜的感觉,能够释放负面情绪”。
那么购物成瘾一或者说任何瘾症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归根究底,还是要提到多巴胺一由大脑的边缘系统分泌出的一种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传导素,会使我们感到愉悦和兴奋,一旦多巴胺回到正常水平,我们便无法控制地重复那些让我们愉快的行为。
有时他们运用潜意识的情感或心理诱因,比如烟草公司在他们的广告和包装中加入了一些微妙的图像其实是引发了渴望。
购物成瘾第一阶段叫“日常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把某些品牌或产品看作是我们日常习惯或惯例的一部分。
比如我们用佳洁士牙膏刷牙、用多芬香皂洗澡、开大众去上班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定期要购买的产品,在它们坏掉时会重新买,或用完时买新的。它们是我们每日生活的必需品。
购物成瘾第二阶段叫“梦想阶段”
那我们何时会进入梦想阶段?通常是在我们卸下防备,也就是我们放松的时候。
你的女朋友们买东西,如新裙子、新耳机、新香水,并不是因为她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这些关于产品的情感信号渗入了我们的大脑。
在这个夏天,在某个周末或某次假期中,想想吧。在购买必需品之外,在一周的工作周时间里,你打开了多少次钱包?通常不会太多,因为你在工作状态。但是当周末临近,我们褪下日常的“外衣”,对“梦想阶段”就开始失去抵抗力了。
其实这就是品牌真正在我们心里埋下种子的阶段。在我们暂时告别日常阶段或工作状态期间,我们感到更放松,更自在,更愿意去尝试新的饮品、新的衣服、新的化妆品、新的美食。很快,我们就在潜意识里把梦想阶段中的美好回忆、愉快的情感、新鸡尾酒的味道、迪奥的香味、擦了兰蔻面霜的感觉联系起来。所以一旦周一再次来到,或者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尝试找回这种感觉,把这些品牌和产品加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一旦什么东西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的地位就几乎不可动摇了。
潜意识符号激发渴望的力量
现在我将让你了解一些最成功的食品、饮料和化妆品品牌使用的秘方:一种叫作“渴望”的元素。
我们所有人都有过在某个时间点渴望某些东西的经历,无论是漫长一天工作之后的一顿快餐,从健身房回家路上的一块巧克力,还是伴随着清晨到来的一杯星巴克咖啡。渴望促使我们在凌晨两点打开冰箱、一口气吃完整袋乐事薯片,以及当我们每次走在超市里的糖果区时总有一番自我挣扎。
无论我们有多么相信自己有自控力,当渴望来临时,我们在这些触发物面前通常都是没有抵抗力。
事实上品牌营销部门很了解这些,所以他们才故意在其包装和广告中加入“潜意识符号”——处于我们意识觉悟之下的诱因之一 ,并把它们安排在渴望最容易袭来的时刻。比如在可口可乐公司,市场部门会花大量时间讨论在印刷广告上和店内的冰箱上印上多少气泡。他们意识到气泡会让人产生渴望,他们让我们认为碳酸水那清凉又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 会刺激我们的味觉。
想想你在路边摊、餐厅或路边咖啡馆里看到的那些无数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或任何其他软饮的广告或标示。你是否注意到在图中的玻璃杯、易拉罐或瓶子上的水滴一饮料公司的员工会称它为“流汗”一正顺着容器侧边流下?
也许你并没有有意识地注意过,但是这些微小的‘汗滴”让我们在潜意识中认为饮料不仅是凉的,而且 是“冰凉”的,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这种冰凉让汽水更好喝,让人觉得更清爽。
无论你相信与否,这些饮料公司在广告中用了几十年的微小“汗珠”,都激发了我们大脑中的渴望。
重点是声音对于激发渴望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世界上10种最能激发情感和最容易上瘾的声音,其中最强有力的声音是婴儿的笑声。但有趣的是,前10名当中还包括烹饪牛排的“滋滋”声,以及把饮料倒进满是冰块的玻璃杯中的“噼啪”的气泡声。
特定的潜意识符号激发的渴望是针对特定品牌
常抽骆驼香烟的人在看到骆驼的图像和骆驼香烟的品牌标志时会产生更多的渴望,而常抽万宝路的人在看到万宝路牛仔的图像时,反应更强烈。
一个品牌的真正粉丝在打开他们最喜欢的饮料时能够分辨出微妙的、独特的差异(你我几乎听不出)。
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种独一无二的声音都巧妙地激活了他们大脑中的“潜意识渴望中心”。
如果品牌公司想要激活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渴望,就需要“拥有” 一个让人们只能联想到此品牌而非其他 品牌的‘‘潜意识符号”。
唇膏效应——令人宽慰的重复的仪式感
如果“唇膏致瘾”的说法太难理解,那就用一分钟想一想,你每天会用多少次这點糊糊的东西。
5次?10次?25次?除非你住在北极,否则你的嘴唇不可能干燥到让你每小时用一次。人们对唇膏过于着迷,甚至有一个为那些“在停用唇膏之后有轻微或中度脱瘾症状”的人们而成立的网站。
一些专家认为,唇膏的致瘾成分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存在于每次使用唇膏时那令人宽慰的重复的仪式中,但其他人认为我们在用唇膏时会得到一种真正的“陶醉感”,尤其是那些含有薄荷成分的唇膏。
利用游戏上瘾现象制定品牌上瘾营销策略
“极端的游戏玩家”每周花在游戏上的时间大约是两个整天;近期的“哈里斯互动调查”显示,8—12岁的孩子平均每周花14小时玩游戏,而8.5%的8-18岁的玩家可以被归类为“病理学角度的,或者说临床角度上的对游戏‘上瘾’”。
营销者和广告商懂得从游戏中获取炅感,利用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策略来说服消费者购买。
据一项研究反应,我们的大脑对于游戏的反应和大脑对于酒精以及高脂肪食物的反应是相同的一都是释放出更多的、令人愉快的多巴胺。事实上,该研究发现,任何一种变得逐渐困难的重复性活动一。
随便一个游戏玩家都知道,就是游戏通关的秘诀都能提升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一项新研究表明,那种“差一点点就贏了”的感觉确实能刺激多巴胺的释放。
当我们玩游戏时,侥幸获胜的感觉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系统,特别是腹侧纹状体和前脑岛一当我们賭博时也有这样的效果。“这些脑部区域也和学习系统相连,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在每次侥幸获胜时都会受骗,认为我们在获取新的信息。
那么,怎么把电脑游戏瘾移植到购物瘾上呢?
很简单:一旦我们的身体停止供应多巴胺,我们就会拼命地、无意识地,寻求另外的让我们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来源。简而言之,一旦我们激活了大脑中的瘾症,它就会永远伴随着你。
在未来,游戏和购物的融合(尤其是在线)只会继续加剧。另外,游戏将愈加从“梦想阶段”过渡到“日常阶段”,而且越来越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现象正在发生着,寻觅特价货的人每天都会检查唯品会、聚划算、美团发来的优惠券;Foursquare的用户在每天早晨喝咖啡时在星巴克签到也成了惯例。
无论是设计出来的渴望、在产品中加入化学致瘾成分,还是把购物和消费融进我们停不下来的游戏中,品牌的营销者都善于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和渴望,以把他们牢牢拴在他们的品牌和产品上。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徐礼昭」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
商派官方订阅号
-
领取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