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食品企业是否要布局社区团购、研发专供款产品?
【第二期】成熟的企业会员中台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架构?
【第三期】门店数字化都有哪些玩法?经销商如何在线?
问题:社交零售,新零售方面,“提成分佣”和“去中间环节”的模式相对来说是矛盾的,在同一套系统中是否能够兼顾,还是从模式上只能任选其一?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探讨意义。因为近些年大家被“社交零售、多级分销、新零售、工厂直销”等各种概念弄的有些混淆。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新的零售商业名词被造出来,但是又没有十分全面的解读。另外。随着市场的变化,之前的商业名词的解释也会随之改变。
所以说,洞察零售商业要比理解某个固定的理论公式要困难很多。这世上没有一所零售大学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零售概念虽然起源于阿里,但目前所有区别于传统零售的新兴零售形态都可以统称为“新零售”模式,它现在是泛指新出现的零售模式,而并没有特指具体哪一种零售模式。
社交零售相对容易理解,它目前是特指通过社交软件工具和社交分享等方式产生的零售商业。
而“去中间环节”和“有中间环节”本身都是存在新零售模式和社交零售模式当中的,没有人规定说新零售模式全部都是“去中间环节”的模式。
就好比大热的直播电商,它目前是一种新零售模式(过两年普及开来就是传统模式了),但带货的主播是要拿分佣的,是多出来的“中间环节”;但从模式上而言它是新模式,而大主播带货都是低价走量(预售、拼团),所以即便多了商业主播这个中间商,但商家因为是批量销售、生产、发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反而更便宜了。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必须在特定行业场景里才成立,比如信息不透明的汽车和房地产行业。
在中国电商领域,最大的中间商其实是京东自营。因为拥有丰富完善的电商基础设施、营销能力和订单履约能力,京东自营作为中间商反而降低了运营成本、销售成本,提高了零售效率,最终让消费者得实惠。
所以“去中间环节”和“有中间环节”也需要放到具体的商业逻辑里去分析,不能离开场景主观认定孰优孰劣。
“提成分佣”也同理,品牌方在经销渠道卖货会产生高昂的渠道成本,电商通过广告推广在公域流量池获客,也需要支付广告费用。
社交零售则是把这一部分的广告费用、渠道费用通过分销系统设置为“提成佣金”(变相支付获客成本),然后人人都可以通过分销商品,赚取这部分“提成佣金”。因为在社交媒体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都是一个流量入口。
走直销的工厂品牌自建交易系统,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设置分销佣金,这其实是一种让利获客行为,这部分佣金是企业拿自己的利润返给分销者的。交易双方还是消费者和品牌方,并没有第三方渠道或者商业机构参与。
举例:某企业直销商品零售价始终是100元,成本是50元;
情况1——消费者支付100元直接购买,品牌方收款100元,净利润是50元;
情况2——分销员分享带来一个消费者,消费者支付100元购买,品牌方收款100元,支付分销员20元佣金,净利润是30元;
如果单纯从消费者的身份角度,不管有没有“分销员”这个中间角色,他们的支出是不变的。对于企业而言,分销员带来的客户是额外新增的收入,只需设定合理的分佣,企业让出利润的一部分,企业还是赚钱的。
极端一点,还存在情况3:分销员分享带来一个消费者,系统自动改价,消费者需支付120元购买,品牌方收款120元,支付分销员20元佣金,净利润是50元。情况3其实算是大数据杀熟,已经被明令禁止了。
当然,品牌商家也可以不设置分销模式,而是通过做优质内容获得用户免费分享的社交流量。(但制作优质内容也是需要花费成本的,但回报率更高,要求也更高。)
总之,无论是“提成分佣”还是 “去中间环节”这些只是某个模式里的一种商业设定而已,并没有跟“新零售”、“社交零售”有矛盾冲突。
如果单纯从数字化系统角度而言,众多模式都是可以兼顾的。
例如商派新零售云店,即支持B2C也支持BBC;销售层级上也可以同时支持总部、经销商和门店三种模式。
系统也支持多货架模式。云店既有直面大众的消费者货架,也有需要身份认证后才能进入的“分销商”货架,从身份角度区分每个人看到的货架。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系统内,普通消费者看到的是零售商品和零售价,但注册申请成为品牌分销员以后,在系统内则能看到分销商品和分销佣金,以及自己每天的分销提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