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2025年,瑞幸咖啡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速。1月至今,其在马来西亚连开3家门店,并通过招聘信息释放出进军美国市场的信号。然而,相较于库迪咖啡两年内海外门店突破2000家的狂飙,瑞幸的海外扩张却显得异常谨慎:自2023年4月新加坡首店开业至今,海外总门店仅51家。这种反差背后,不仅是商业策略的分野,更折射出中国品牌全球化进程中“快与慢”“本土化与标准化”的深层博弈。
一、战略分野:直营基因与加盟扩张的底层逻辑冲突
瑞幸与库迪的国际化路径差异,本质上是两种商业模式的碰撞。
- 瑞幸的“直营试验田”策略
瑞幸在海外市场延续了国内“直营先行”的基因。以新加坡为例,所有门店均为直营,且定价对标星巴克(如生椰拿铁售价约41元人民币),放弃国内9.9元低价策略。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直营掌控品牌调性,打磨单店盈利模型后再复制。正如CEO郭谨一所言:“要先自己搞明白,大哥才能带着小弟赚钱。” - 库迪的“加盟闪电战”打法
库迪则采取激进的加盟扩张。自2023年8月首站韩国起,其以“低成本、高返利”吸引加盟商,单店投资控制在50万元以内,迅速覆盖28国。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虽能快速占领市场,但也导致韩国等市场因水土不服而撤退,暴露出品控和本土化不足的隐患。 - 效率与风险的平衡难题
直营模式虽稳健,却受制于资金和人力投入。以新加坡市场为例,瑞幸两年仅开51家店,而本土品牌Flash Coffee曾以资本驱动一年拓店250家(后因经营不善倒闭)。相比之下,库迪的加盟模式能以轻资产撬动规模,但需承担品牌透支风险。二者差异正如郭谨一所言:“海外是抢钱的市场,低价未必能换来用户忠诚。”
二、市场选择:试验田思维与降维打击的博弈
瑞幸的“慢”背后,是对核心市场的精耕细作与战略卡位。
- 新加坡:品牌高地的价值锚定
选择新加坡作为首站,体现三重考量:- 消费力支撑:人均GDP亚洲第一,咖啡年消费量达300杯,是中国的30倍;
- 文化辐射力:多元文化环境能验证产品普适性,成功案例可向东南亚辐射;
- 数字化试验:强制APP下单策略(初期导致20%顾客流失)最终培养出用户习惯,其数字化订单占比达90%,反哺供应链优化。
- 马来西亚:本土化合作的范式探索
在马来西亚,瑞幸调整策略,与上市公司大资工业成立合资公司,以特许经营模式拓展。定价定位中高端(11.8-22.2元人民币),避开与本土品牌ZUS Coffee(门店586家)的低价厮杀,转而抢占写字楼和商业综合体场景。这种“资本+本地资源”的组合,既降低政治风险,又借力合作伙伴的物业资源。 - 美国:全球品牌跃升的关键战役
计划中的美国市场布局更具象征意义。面对成熟度极高的咖啡市场(星巴克占60%份额),瑞幸的突破口在于:- 差异化体验:依托APP的“线上下单+到店取货”模式,解决美国咖啡店排队痛点;
- 供应链优势:通过巴西24万吨咖啡豆采购协议,平抑成本波动;
- 文化输出:将“中国茶咖”概念融入产品创新,如茉莉轻乳茶系列。
三、定价哲学:从价格颠覆到价值重构
瑞幸的海外定价策略,折射出其对品牌升级的深层诉求。
- 逃离“低价陷阱”
在新加坡,瑞幸放弃价格战,转而切入中高端市场。这源于对当地市场的清醒认知:政府补贴的食阁咖啡仅售4-10元人民币,外来品牌无法在低价带竞争2。反观库迪在马来西亚定价9.6-14.5元人民币,虽短期打开市场,但陷入与ZUS Coffee的消耗战,单店日销不足瑞幸的60%。 - 成本结构的秘密
瑞幸的规模优势正在转化为议价权。其向加盟商提供的咖啡豆价格(105元/公斤)比库迪低16%,且通过数字化系统将人效提升至同行1.5倍。这使得瑞幸在维持较高定价的同时,仍能保持20%以上的门店利润率。 - 心智争夺战
国内市场的教训促使瑞幸重塑海外品牌形象。2025年国内涨价3元、收缩9.9元活动的举措,正是为摆脱“廉价咖啡”标签。在海外,瑞幸从首店开始即强调“世界级咖啡品牌”定位,如在新加坡门店采用全进口咖啡机,并与本地设计师合作打造空间美学。
四、挑战与破局:全球化进程中的三重门
即便策略清晰,瑞幸仍需破解以下难题:
- 本土品牌的狙击战
在马来西亚,ZUS Coffee凭借先发优势占据核心商圈;在美国,蓝瓶咖啡等精品品牌对品质要求更苛刻。瑞幸需在“标准化与个性化”间找到平衡点,例如在东南亚推出榴莲拿铁等区域限定产品。 - 管理半径的极限测试
直营模式虽能保障管控力,但跨文化管理挑战巨大。例如,新加坡团队曾因宗教禁忌在菜单调整上与管理层产生分歧,最终增设“无酒精”分类才化解危机。未来进军中东等市场,类似问题将更频繁。 - 知识产权暗礁
泰国“山寨瑞幸”案虽胜诉,但三年诉讼期导致品牌认知混淆,维权成本超千万。这警示瑞幸需前置商标布局,目前其已在目标市场注册“LUCKIN”“小鹿茶”等300余个商标,构建防御体系。
五、未来图景:中国咖啡品牌的全球化范式
瑞幸的出海之路,正在探索中国消费品牌国际化的第三种可能:
- 不同于安踏的并购整合:通过有机增长建立品牌自主权;
- 有别于SHEIN的极致低价:以价值竞争替代成本竞争;
- 相较华为的技术输出:聚焦消费文化渗透。
郭谨一提出的“世界级咖啡品牌”愿景,核心在于构建“三位一体”能力:
- 供应链的全球化:在巴西、埃塞俄比亚建立采购中心,对冲产地风险;
- 数字化的在地化:将中国已验证的私域运营模型适配本地社交平台(如东南亚的WhatsApp);
- 产品的文化融合:用咖啡载体传递东方美学,如联名敦煌研究院推出限定包装。
结语:慢即是快的长期主义
瑞幸的“龟速”国际化,恰是对咖啡行业本质的回归——这是一门关于复购率、用户生命周期和品牌心智的生意。当库迪们以资本催熟市场时,瑞幸选择深耕单店模型、培育消费习惯。这种策略短期看保守,长期看却可能复制其在国内“从丑闻到逆袭”的剧本。
正如其在财报中强调的:“国际化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耐力赛中,谁能在扩张与盈利、规模与品质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能真正赢得全球消费者的“第三空间”。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深度报告】2025中国生鲜电商图鉴:有人年入230亿,有人卖菜3年就凉凉···
- 2025小红书实战攻略:从规则解析到爆款打造的完整指南
- 2024年中国家电市场全域零售白皮书深度解读:新趋势、新机遇、新未来
- 天猫优品等品牌破局!中国家电市场全域零售藏着哪些惊人秘密?
- 2025中国零售分销体系白皮书深度解读:共筑零供新生态,开创零售新篇章
- 韭菜投资人”孙正义”又掉坑里了!这次被高科技种菜骗了1.3亿美元;网友调侃这是用“航天飞机送外卖”···
- 美瞳竟成“年轻人”刚需?200亿的美丽战场,你准备好入局了吗?——隐形眼镜行业大揭秘!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首店经济白皮书》深度解读:布局海外首店,企业全球化扩张的法律合规实践路径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品牌云店新零售商城 品牌连锁O2O新零售商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