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数据已成为推动工业4.0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保时捷咨询公司(MHP)与慕尼黑大学联合发布的《2025工业4.0晴雨表》报告,基于对德国、奥地利、瑞士(DACH地区)、英国、美国和中国823家企业的调研,全面评估了当前工业4.0的实施现状,特别聚焦于”数据驱动生产”这一关键主题。报告揭示了全球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最新趋势、区域差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企业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参考。本文将系统解读报告的核心发现,分析数据驱动生产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探讨不同地区在工业4.0进程中的表现差异及其深层原因。
全球工业4.0发展现状与趋势
《2025工业4.0晴雨表》报告显示,全球工业4.0发展呈现出加速推进的总体态势。从2022年到2025年,综合晴雨表数值从48%显著增长至64%,增幅达33%,反映出企业在技术应用、IT整合和战略目标三个关键维度上均取得了明显进步。这一进展表明,尽管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工业数字化转型仍然是企业战略的重点方向。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展现出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工业效率提升和透明度增加的关键驱动力。报告数据显示,数字孪生产品使用率从2024年的51%上升至2025年的58%,在生产设施中的应用从48%增至54%,而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增长最为显著,从52%跃升至61%。物流行业之所以成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的先锋,主要归因于其在维持生产流程和整体运营连续性中的核心作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增强供应链可视化,实现了更高效的运营和物流流程控制,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商业价值。
供应链透明度技术同样取得重要进展。调查显示,60%的参与企业已部分或完全实现对单个组件和最终产品的追踪,较上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率也从2024年的53%提高到2025年的60%。这些技术进步使企业能够更准确地掌握货物位置,在波动市场中确保弹性,并更灵活地应对中断和突发事件。供应链透明度正日益被视为提升整个供应链敏捷性和韧性的战略要素。
相比之下,自动化和自主系统的应用相对滞后,这主要源于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和较高的初始投资需求。自动化系统不仅需要技术调整,更要求对运营流程进行深度重构,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用速度。报告指出,机器对机器(M2M)通信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增长趋势,晴雨表数值从57%升至63%,但自动导引车(AGV)系统的采用率仅为50%,显示出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谨慎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当前工业4.0发展的突出特征。中国和美国在技术应用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DACH地区则明显落后。以数字孪生技术为例,中国企业的应用率达到67%,而DACH地区仅为41%;在供应链追踪技术方面,中国应用率为71%,DACH地区仅为47%。这种差距反映出不同地区在数字化转型战略、政策支持和创新文化方面的深层差异。
在IT整合方面,数据分析能力的进步相对缓慢,这直接促成了本次报告对”数据驱动生产”的重点关注。虽然生产过程中部分和完全自动化决策的应用率从2024年的62%提升至2025年的66%,但仍是数据分析能力中成熟度最低的领域。国际比较显示,美国78%的企业认为自身数据分析能力优于竞争对手,而DACH地区这一比例仅为61%,表明该地区在先进分析方法应用和培训项目投资上存在明显不足。
IT安全持续受到企业重视,特别是在实施统一的数据授权概念方面进展显著,成熟度水平从76%提升至80%。DACH地区和英国在IT安全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反映出这些地区对数据访问管理和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然而,将工业4.0技术整合到现有遗留系统中仍是最大挑战,48%的受访企业认为过时的IT基础设施是延迟采用工业4.0技术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在DACH地区尤为突出。
从战略目标来看,提高盈利能力(30%)和提升产品质量(23%)是企业推动工业4.0的主要驱动力,而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细分(14%)则相对次要。这种战略取向在DACH地区尤为明显,该地区企业将34%的重点放在盈利能力提升上,反映出在高劳动力成本环境下的竞争压力。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更加平衡地看待战略目标,盈利能力仅占25%的关注度,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重点和战略思维。
数据驱动生产的核心挑战与机遇
《2025工业4.0晴雨表》报告将”数据驱动生产”作为核心研究主题,揭示了数据在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报告将数据驱动生产定义为”通过精确的数据处理和解释,实现智能、可持续和弹性流程的方法,旨在生成可操作的见解,优化决策,改进工作流程并增加附加价值”。这一定义凸显了数据从被动记录向主动价值创造的转变。
报告显示,数据战略已成为企业业务发展的核心要素。76%的受访企业已实施明确的数据战略及相关措施,74%的企业制定了利用数据的具体路线图,80%的企业将数据视为生成组织内部见解的宝贵资产。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数据对优化业务流程的战略价值。然而,区域差异依然显著,美国、英国和中国在数据战略的定义和实施上更为领先,而DACH地区则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战略取向分析,当前企业主要采取防御型数据战略,聚焦于数据安全与保护,通过风险最小化措施确保数据完整性。这种战略在降低运营成本(82%认同)、满足监管要求(81%)和改善数据质量(80%)方面效果显著。与之相比,进攻型数据战略的应用相对不足,该战略旨在最大化数据价值,创造商业优势。虽然75%的企业通过积极利用数据从现有产品和服务中获得了额外收入,但仅50%的企业尝试直接货币化公司数据,反映出在数据价值挖掘方面的保守态度。
舍弗勒集团数字转型负责人Alexander B. Wurst在报告中强调:”数据不仅是关键基础,更是提升流程和获得全球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前提。企业若能妥善管理、维护和控制数据,就能为AI应用、流程自动化奠定基础,并提供高级可靠的预测。”这一观点揭示了数据管理与先进技术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数据治理方面,报告发现了企业实践中的明显不足。仅有约20%的企业明确定义了数据治理角色(如首席数据官、数据所有者、数据管理员)和委员会(如数据治理委员会、数据管理团队)。缺乏明确的角色和委员会概念,将导致数据无法在整个组织中得到一致和系统的管理。数据治理模式的选择也呈现出区域特点:DACH地区偏好集中化方法(占72%),而中国则更倾向于分散化(占45%)或混合方法(占31%),反映出不同管理文化和创新理念的差异。
数据管理实践的质量直接影响数据驱动生产的成效。报告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有效地使用其数据质量工作,但在DACH地区,这一比例降至65%,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通快公司(TRUMPF)首席信息官Thomas Speck在访谈中指出:”分散的数据孤岛和不清晰的工具集对数据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了数据驱动生产的全面实施。”这一观察揭示了数据管理实践与技术架构之间的紧密关联。
在技术基础设施方面,实时生产数据访问能力表现最为突出,77%的企业表示具备这一能力。遵循标准确保互操作性(74%)以及收集适当质量和细粒度的生产数据(74%)也获得较高评价。然而,在外部数据整合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仅67%的企业能够轻松整合外部数据以改进生产流程,68%的企业能将数据无缝整合到公共存储库中。这些差距主要源于数据格式差异和系统兼容性问题,成为阻碍数据价值充分释放的技术瓶颈。
数据文化建设是数据驱动生产的软性基础。报告显示,81%的企业认同”数据是有价值的资产”这一理念,反映出对数据战略资源属性的广泛认知。然而,在培养实验文化方面进展有限,仅64%的受访企业鼓励数据实验。更值得关注的是,仅57%的企业领导层积极要求数据驱动决策,表明在许多组织中,直觉决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文化差异在区域对比中更为明显,DACH地区在数据文化建设上明显落后于美国和中国,部分原因可归结为不同的监管环境和创新政策。
数据能力短缺成为制约数据驱动生产的关键因素。报告显示,仅不到25%的企业在所有关键数据能力领域达到最高水平,而约11%的企业缺乏基本的数据知识和技能。数据能力涵盖五个关键领域:识别和访问数据(76%)、分析数据(75%)、管理数据(75%)、评估数据质量(76%)以及评估和解释分析结果(75%)。美国企业在数据能力各方面均保持领先(83%),而DACH地区则显著落后(65%),这种差距主要源于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可用性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差异。
与数据能力直接相关的是培训发展机会的提供。75%的企业表示提供了与工作相关的数据理解、管理和分析培训,但DACH地区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再次落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汽车行业在培训发展机会方面比参考行业低16%,反映出该行业在资源分配和人才发展上的挑战。中型企业(100-999名员工)在员工培训发展方面表现最优,表明这类企业兼具资源可用性和组织敏捷性的优势。
首席信息官(CIO)的战略价值与区域差异分析
《2025工业4.0晴雨表》报告特别强调了首席信息官(CIO)在推动工业4.0和数据驱动生产中的关键作用。数据显示,在74%的受访企业中,CIO已成为高管团队或董事会成员,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明显,达到92%的普及率。CIO进入企业最高决策层不仅反映了信息技术战略地位的提升,更标志着数据驱动决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制度化进程。
报告揭示了CIO对企业数据能力建设的显著影响。拥有CIO参与高管团队的企业在数据基础能力上平均领先32个百分点,这些基础能力包括员工技能、技术基础设施、自动化及基于AI的决策制定以及数据收集等方面。具体而言,这类企业在生产数据收集的质量和细粒度方面表现优异(高出24个百分点),能够更好地从生产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见解。通快公司CIO Thomas Speck的实践经验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创建了一个数据集成平台作为中央数据市场,将来自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非结构化数据源和物联网信息的数据汇集起来,这是实现数字计划的关键杠杆。”
在技术采纳方面,CIO的引领作用同样突出。拥有高管层CIO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业4.0技术,其数据分析能力超出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德国联邦国防部网络与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人Frank Endler上校指出:”随着ChatGPT的发布和生成式AI应用的普及,数据管理已从专家话题转变为全员关注的战略议题。联邦国防军自2021年起实施的数据战略正在加速落地,而CIO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一观点揭示了CIO在新技术评估、引进和规模化应用中的桥梁作用。
CIO对数据文化塑造的贡献不容忽视。报告显示,在高管团队设有CIO的企业中,77%鼓励实验文化,远高于其他企业。这类企业中,34%强制要求跨部门数据共享,形成更加开放和协作的数据环境。舍弗勒集团的实践表明,将数字转型责任(DTO)与流程开发结合在同一组织单元中,能够创造”数字化且精简、稳定、稳健的流程”,这种组织结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CIO的战略视野和执行能力。
区域对比显示,CIO的角色认知和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企业在CIO制度化和数据驱动转型方面最为领先,92%的企业将CIO置于高管团队,这一比例远高于DACH地区的65%。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数据治理模式的选择上——中国更倾向于分散化(45%)或混合方法(31%),而DACH地区则偏好集中化方法(72%),体现出不同的管理哲学和创新路径。
中国和美国作为数字转型的驱动力,展现出明显的创新优势。报告指出,这些国家”采取更加敏捷的方法促进创新,通过战略焦点和实验性企业文化开辟新道路,积极塑造数字转型”。相比之下,DACH地区”对成本效率和风险最小化的刚性关注可能抑制数字转型所需的灵活性和实验意愿”。这种文化差异在进攻型数据战略的应用上尤为明显,中美企业更积极地利用数据开发新服务、进入新市场并创造额外收入,而DACH企业则更关注合规和流程优化。
行业差异同样值得关注。汽车行业在培训发展机会方面表现不佳,比参考行业低16%,反映出传统行业在人才发展上的滞后。中型企业(100-999名员工)在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表现最为出色,表明这类企业兼具资源可用性和组织敏捷性,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数据能力建设。舍弗勒集团的Alexander B. Wurst指出:”我们的产品组合分为核心业务(滚动轴承和线性业务)和增长业务(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机器人技术)。生产可追溯性计划主要针对核心业务,特别是滚动轴承业务,通过数字服务显著扩展和增强了这项业务。”这一案例展示了工业企业在CIO引领下的差异化转型路径。
从实施挑战角度看,报告指出了几个关键障碍。48%的受访企业认为”历史遗留系统”是实施工业4.0技术的最大障碍,43%指出”管理层关注不足”,41%提到”技能人才短缺”。这些挑战在DACH地区尤为严峻,而中国在消除数据孤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从57%降至41%)。CIO在应对这些挑战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现代化IT基础设施、争取管理层支持和推动人才发展等方面。
成功要素分析表明,拥有高管层CIO的企业在多个维度上表现优异:战略数据整合高出24个百分点,新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数据共享要求更为普遍(34%对22%)。这些优势共同构成了数据驱动生产的组织基础。MHP合伙人Christian Fiebig强调:”数字转型是管理任务,不可委托。除明确的技术愿景外,还包括从数据孤岛和过时IT基础设施到持续数据交换的路线图。数据质量必须与管理层对其他经典KPI(如OEE)一样重视。”这一观点凸显了CIO在连接技术与业务、数据与决策中的战略价值。
战略建议与未来展望
基于对全球工业4.0发展现状和数据驱动生产挑战的全面分析,《2025工业4.0晴雨表》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建议,为企业、政策制定者和个人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把握机遇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些建议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瓶颈,更旨在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层面的战略举措
将CIO纳入高管团队被视为企业转型的关键一步。报告数据显示,拥有CIO参与战略决策的企业在数据能力上领先32个百分点,这充分证明了技术领导力在业务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企业应当重新定义CIO角色,使其从传统IT管理者转变为数字化战略家,负责统筹技术路线与业务目标。德国联邦国防部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其通过设立专门的数据治理机构和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数据战略的快速推进。企业需建立类似的跨职能治理结构,确保数据决策与业务需求紧密结合。
制定全面的数据战略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基础。报告指出,76%的企业已拥有明确的数据管理计划,但在数据货币化和创新应用方面仍显不足。企业应当平衡防御型与进攻型战略,在确保数据安全和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数据驱动的新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舍弗勒集团的Alexander B. Wurst建议:”企业应从业务相关性出发,聚焦支持部门目标和客户附加值的数据,而非为IT系统积累数据。”这种价值导向的方法可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转型效率。
投资现代化、可扩展的IT基础设施是支撑数据应用的物质基础。报告显示,48%的企业仍受困于遗留系统,这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应用。企业可借鉴通快公司的”数据集成平台”模式,构建统一的数据市场,整合异构数据源。在技术选择上,采用模块化架构和开放标准,如通快公司开发的”参考架构”,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适应未来发展。云计算技术的采用也值得关注,正如Thomas Speck所言:”超大规模提供商已提供高水平安全性,结合自有资源可确保系统安全。”
培养数据文化和能力是转型的软性支撑。报告显示,仅不到25%的企业在所有关键数据能力领域达到高水平,反映出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企业应当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将数据素养培养纳入员工发展计划。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型企业在培训发展方面表现优异,这与其扁平结构和实践导向的文化密不可分。企业可借鉴这种模式,通过工作坊、实践社区等形式,促进知识共享和技能提升。培养实验文化同样重要,鼓励员工探索数据应用新场景,容忍失败,从实践中学习。
政策层面的支持框架
创新促进政策对缩小数字鸿沟至关重要。报告显示,中国和美国通过有利的法规和针对性投资加速数字化,而DACH地区和英国则受制于结构性障碍。政策制定者应当减少官僚主义,简化监管要求,降低企业运营负担。德国联邦国防部Frank Endler上校指出:”中国正在追赶,而美国自互联网发明以来一直在培育这种创新能力。”欧洲需要增强创新速度,将军事研究等领域的创新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竞争力的基石。政策制定者应当加大对电力和数据网络的投资,提升宽带和5G覆盖率,为工业物联网应用创造条件。税收激励也是推动企业投资数字技术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报告显示,中小企业常因资源限制难以承担转型成本,针对性的补贴和融资渠道创新可显著提升其参与度。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是解决技能短缺的长远之计。报告指出,DACH地区在数据能力上落后美国18个百分点,凸显教育体系改革的紧迫性。政策制定者应当推动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改革,增强课程实践性,与企业合作开展学徒计划和实习项目。德国联邦国防部的做法值得借鉴,其通过建立包括大学研究机构、网络代理和网络创新中心在内的综合创新体系,培育数字化人才生态系统。
促进国际合作有助于加速最佳实践传播。报告强调,中国通过消除数据孤岛取得显著进展,这些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学习。政策制定者应当支持跨国企业协作,建立行业联盟,共同开发数据标准和互操作框架。在国防等领域,类似FCAS(未来空战系统)项目的多国合作模式可扩展至民用领域,促进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个人发展建议
主动提升数字技能是职场人士的必然选择。报告显示,数据能力差距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掌握数据分析、解释和应用能力的员工将获得显著优势。个人应当利用在线课程、认证项目和内部培训等机会,系统提升数据素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据分析(75%)和数据质量评估(76%)被视为核心能力,这些领域的学习投入将产生直接回报。
拥抱实验文化有助于个人适应变革。报告指出,仅64%的企业鼓励数据实验,这为前瞻性员工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空间。个人应当主动探索数据应用新场景,将日常工作中的痛点转化为改进机会。正如通快公司CIO所言:”错误是过程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快速犯错、从中学习并避免重复。”这种心态对个人成长同样适用。
跨部门协作能力变得日益重要。报告强调,数据驱动生产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具备跨界沟通能力的员工将更有效地推动变革。个人应当主动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流程和数据需求,培养系统思维,成为连接技术与业务的桥梁。舍弗勒集团的实践表明,将数字转型责任直接锚定在业务部门,通过密切协作开发定制解决方案,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
未来展望与行业转型
技术融合将成为工业4.0下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数字孪生、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度集成,将推动生产系统向自主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报告特别强调物流领域数字孪生的快速应用(61%),这一趋势可能向制造、产品设计等领域扩展。企业应当关注这些技术的协同效应,构建集成化的数字生态系统。
行业重构已在多个领域显现。汽车行业在培训发展上的落后(低于参考行业16%)反映出传统行业转型的挑战。相反,中型企业凭借敏捷性和资源专注度,在数据驱动转型中表现突出。报告预测,这种分化可能加剧,行业领导者与跟随者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企业需要重新评估自身定位,选择符合特点的转型路径。
全球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和美国在工业4.0应用上的领先优势可能持续扩大,DACH地区和英国面临保持竞争力的压力。报告建议这些地区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学习领先国家的经验,同时发挥自身在质量工程和精密制造方面的传统优势。德国联邦国防部的”软件定义防御”(SDD)概念展示了如何将军事创新转化为商业应用潜力,这种模式可扩展至其他领域。
可持续性与效率的平衡成为新焦点。报告显示,提高盈利能力(30%)和产品质量(23%)是企业主要目标,而环境可持续性尚未成为首要考量。未来,随着监管趋严和消费者偏好变化,数据驱动生产将在资源优化、排放减少和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企业应当前瞻性地开发相关数据应用,将可持续性转化为竞争优势。
MHP合伙人Dr. Oliver Kelkar在报告中总结道:”AI只有10%是’魔法’,90%是为优秀数据付出的艰苦努力。为此,投入度、意愿和管理层关注必须显著提高。数据驱动生产没有替代方案。”这一观点精辟地概括了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挑战,更是组织能力和管理思维的全面革新。
《2025工业4.0晴雨表》报告为全球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洞察。在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的时代,那些能够有效收集、管理和利用数据的企业和国家,将在未来工业竞争中占据决定性优势。报告的发现和建议不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更为我们理解数字时代工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框架。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被日本ZOZO收购后,曾获LVMH投资的伦敦时尚数字平台LYST如何重塑全球时尚电商格局?
- 美团王兴豪掷千亿狙击京东,外卖大战背后的即时零售野心
- 开局良好!GDP同比增长5.4%!国家统计局公布202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
- 什么是Omni-Channel(全渠道),与Multi-Channel(多渠道)的区别是什么?国际品牌如何用“Omni-Channel 无缝体验” 征服消费者? |商派全渠道观察
- 什么是“会员积分商城”?一文读懂会员积分商城的玩法、价值与运营策略
- 2025年时尚消费大揭秘:新三代如何引领潮流新趋势?
- 流量猛增,京东外卖崩溃?刘强东的“5%利润”宣言与美团的隔空交锋
- 育见未来,成长相随:2025年母婴行业消费趋势与营销革新趋势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B2B/B2B2b/S2B2B数字化系统 经销商订货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