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全球化浪潮下的药械出海新纪元
近年来,中国医药与医疗器械(以下简称“药械”)行业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动下加速转型。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和政策红利边际递减,出海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选项”。根据《中企出海白皮书:医药和医疗器械篇》(2025年4月),中国药械企业正通过License-out(授权合作)、NewCo(合资新实体)、并购、自主出海等多元化模式,构建全球价值链。然而,这一进程面临地缘政治、监管壁垒、资本压力等多重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模式创新、区域选择、风险应对及未来展望五大维度,系统解读中国药械出海的战略路径。
一、历史沿革:从代工出口到全价值链出海
中国药械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呈现“螺旋式上升”特征:
- 2000-2010年:低成本驱动期
• 药企以原料药和仿制药出口为主,聚焦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 械企通过OEM代工融入全球供应链,积累生产经验。
典型案例:迈瑞医疗早期通过代工切入国际市场。 - 2011-2016年:质量升级期
• 药企通过FDA/EMA认证进入欧美市场,如华海药业成为首个通过美国仿制药审批的中国企业;
• 械企转向自主品牌,在超声、体外诊断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 2016-2020年:创新药崛起期
• 创新药License-out爆发,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通过授权合作将产品推向欧美;
• 械企推出“设备+服务+软件”综合解决方案,增强市场黏性。 - 2021年至今:多模式并存期
• 药企探索NewCo模式(如与国际资本合资设立海外公司),试点本地化运营;
• 械企在欧美建立研发中心,利用AI技术提升竞争力。
关键差异:药企受研发周期长、监管严限制,多依赖合作模式;械企因产品迭代快、监管相对宽松,更早实现自主品牌出海。
二、模式创新:License-out与NewCo成主流,自主出海仍待突破
当前药械出海呈现“金字塔式”模式谱系,按自主性由低到高可分为七类:
模式 | 代表案例 | 优势 | 挑战 |
---|---|---|---|
出口 | 原料药企业 | 低成本、快速进入 | 无品牌积累,利润微薄 |
License-out | 信达生物(PD-1授权礼来) | 降低研发风险,快速回笼资金 | 丧失产品控制权,分成比例低 |
NewCo | 2025年GLP-1药企合资案例 | 平衡股权与收益,加速本地化 | 依赖合作方资源,退出周期短 |
自主出海 | 迈瑞医疗美国建厂 | 全链条掌控,利润最大化 | 高投入、高风险 |
NewCo模式的爆发逻辑:
• 资本协同:药企剥离管线至新实体,获得首付款+股权,如2025年初中国Biotech半月内达成80亿美元交易;
• 风险对冲:通过合资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如上海设立中美日联合实验室提供“一站式出海服务”。
自主出海的瓶颈:
• 械企先行:迈瑞、联影通过并购和本地化团队覆盖欧美市场;
• 药企滞后:仅少数头部企业(如百济神州)自建全球临床团队,多数仍依赖License-out。


商派医药企业客户出海案例|立刻咨询了解
三、区域选择:因地制宜的“三维评估模型”
药械出海需综合评估市场潜力、政策开放度、监管复杂度三大维度:
- 成熟市场(欧美)
• 机会:高定价、医保覆盖完善(如美国医保谈判推动GLP-1药物放量);
• 风险:FDA审批趋严,特朗普2.0或强化数据管制(如《生物安全法案》限制中美生物技术合作)。 - 新兴市场(东南亚、中东)
• 机会:人口红利+医疗升级需求(如印尼医疗器械进口年增15%);
• 风险:本地保护主义(如印度要求药品强制专利许可)。 - 战略枢纽(新加坡、瑞士)
• 角色: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规避贸易壁垒。
案例:微创医疗选择爱尔兰建厂,辐射欧盟市场。
四、风险应对:特朗普2.0时代的“全链条防御”
2025年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对药械出海形成“研发-生产-市场-资本”四重壁垒:
- 研发端
• 出口管制:限制高端设备(如质谱仪)对华出口;
• 数据管控:临床数据跨境传输需符合美国标准。 - 生产端
• 关税加征:原料药、低值耗材成本上升(如特朗普拟取消800美元以下免税额度);
• 供应链回流:美敦力等承诺返美建厂。 - 市场端
• FDA审批分化:加速本土产品,延缓进口药(如要求中国药企补充欧美人群临床数据);
• 医保政策:IRA法案或锚定“最惠国价格”,挤压利润。 - 资本端
• CFIUS审查:限制中资并购美国生物技术资产;
• 税收协定:1984年中美税收协定若终止,将增加跨境交易成本。
企业应对策略:
• 技术脱钩:自主开发关键设备(如东富龙突破生物反应器技术);
• 区域替代:转战欧洲(如药明康德扩建德国基地);
• 模式创新:NewCo合作降低敏感度。
五、未来展望: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
尽管挑战重重,中国药械出海仍呈现三大趋势:
- 技术升级:ADC、GLP-1等赛道创新药全球权益交易活跃;
- 生态协同:平台化出海(如复星医药联合MNC组团拓展非洲);
- 政策助力:上海等地推出500亿元出海专项扶持。
终极目标:构建“研发-生产-商业”全链条能力。参考日本药企(如武田制药)的出海路径,中国药械企业需在以下领域突破:
• 研发国际化: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符合ICH标准;
• 品牌建设:通过KOL合作提升国际认可度;
• 资本运作:利用港股18A、科创板等多渠道融资。
结语
中国药械出海已进入“深水区”,既需警惕特朗普2.0的政策风险,也要抓住新兴市场的增量机遇。未来五年,能否从“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标准输出”,将决定中国企业能否在全球医药版图中占据核心地位。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被日本ZOZO收购后,曾获LVMH投资的伦敦时尚数字平台LYST如何重塑全球时尚电商格局?
- 美团王兴豪掷千亿狙击京东,外卖大战背后的即时零售野心
- 开局良好!GDP同比增长5.4%!国家统计局公布202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
- 什么是Omni-Channel(全渠道),与Multi-Channel(多渠道)的区别是什么?国际品牌如何用“Omni-Channel 无缝体验” 征服消费者? |商派全渠道观察
- 什么是“会员积分商城”?一文读懂会员积分商城的玩法、价值与运营策略
- 2025年时尚消费大揭秘:新三代如何引领潮流新趋势?
- 流量猛增,京东外卖崩溃?刘强东的“5%利润”宣言与美团的隔空交锋
- 育见未来,成长相随:2025年母婴行业消费趋势与营销革新趋势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B2B/B2B2b/S2B2B数字化系统 经销商订货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